它从历史尘埃中走来,“民国”是它的基因。偏安于西湖畔的老旅馆,闭眼回忆缱绻的民国故事,睁眼看这变迁的杭城世事。
它从历史尘埃中走来,“民国”是它的基因。一部杭州旅馆史,一出西湖风情记,一幅民国人文篇,偏安于西湖畔的老旅馆,闭眼回忆缱绻的民国故事,睁眼看这变迁的杭城世事,一睁一闭间,又是一个百年。
“没有人想要回到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所有人都在怀念民国范儿”,一个族群的灵魂孤独,来自精神的无依,未来可以出于求生本能, 但没有了昨天则如孤魂野鬼,比起遥远的魏晋风流、唐宋大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显然是更容易被触摸得到的昨天。
民国历史不长,偏又战火纷飞,而正是在这乱世中,留下了人们记忆中的一抹烫金。物质的历史满目疮痍, 精神的历史被一个个名字锁定,人们说起民国,就是上海的“十里洋场”,关于这个时代的浪漫故事,大多发生在这个新旧交叠的城市,黄浦江两岸的建筑,正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隔江对望。
可是,民国不单单的上海的,实业商人辗转多地,风流文人颠沛流离,在当时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杭州,也同样滋生着看起来并不那么波澜壮阔的“民国范儿”。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封建统治的杭州开始拆除使湖、城分隔的城墙。西湖一下子变成了“湖上春来如画”的城中湖,杭州也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湖中城。汪庄、刘庄、郭庄、蒋庄、何庄……带着西湖情结,不少商人们选择在西湖边置业。
1921年出版的《西湖新志》记载:“西湖旧无旅馆,故游湖者不能卜夜。”游人们想要在环西湖一带过夜,只能求助于星罗棋布的寺庙庵堂,忍受夜里“大如鸭的西湖蚊”。彼时,环西湖一带的旅馆设施和接待能力十分滞后,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湖城联通后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式各样的酒店,似乎成了十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岁月沧桑,大浪淘沙,民国离我们已远去,湖边的旅馆几乎都“今已不存”,如今能看到的西湖边酒店,或是一个精致的江南园林,或是换汤不换药的国际品牌,若想要在杭州一窥那个民国年代,也并非毫无选择,葛岭山麓,里西湖畔,立于北山街中段的新新饭店,成了西湖从民国到现在的唯一见证者。
1.“爷爷辈”老饭店
新新饭店于1909年开始接待游客,若要给杭城的酒店们排个辈分,新新旅馆可以当之无愧地坐上“爷爷辈”的位子,说是杭城历史最悠久的饭店并不为过。
清末民初,杭州旅馆业兴起,但只有客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馆,新新旅馆则是自沪杭铁路开通后,湖滨、北山街环湖一带最早开办的旅馆之一,与西湖旅馆和惠中旅馆呈三足鼎立的态势。
从上个世纪初,在上海经商的宁波人何葆龄、何积藩父子在西湖北山修建起了何庄之后,仿佛新新旅馆注定要诞生在何庄,诞生在西湖。因为拆了城墙使西湖成了城中湖,因为长江三角洲“后花园”的游客大增,因为西湖景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馆,西湖边的一些庄园别墅自然也成为游客度假休闲的好去处,何庄便是其中一处。何氏父子与同为商人的好友董锡赓根据市场行情,商定在何庄开设现代旅馆。
1913年,人来人往的何庄,第一次挂出了“新新旅馆”的招牌
《礼记·大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新旅馆”之名便脱胎于此,西学东渐,在当时来华的外国人口中,这里是“New Hotel”。
在民国时期,新新饭店确实是极新的现代旅馆,建筑西式,设施齐全,周边环境、地理位置俱是极佳,仅注册资金,就花了九千大洋,一时间风头无两。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湖游览指南》中就如此提及新新旅馆:“建筑精美,风景天然,饮食一项,兼具中西。游湖者居此为适,西人尤乐之。更备有游山之藤舆,泛舟之瓜艇,意兴所至,悠往咸宜……”
“新新旅馆”的中英文店招清晰可见
营业不久便跻身于国内一流商业旅馆的行列之中的新新饭店名气极大,多少政要显贵、富豪商贾、文人墨客光临新新,流连忘返,哪怕客房标价比周边旅馆高出不少,也拦不住纷至沓来的宾客,甚至供不应求,一个故事可见一斑:有个外国人来西湖游玩入住新新旅馆,但最后只剩两间较差的房间,他觉得不满意,去其他旅馆找了一圈回来后,这两间客房也被订完了,无奈只下只能在车子里将就一夜。
与同时期的知名旅馆相比,新新饭店也毫不逊色。新新饭店近邻,同样位于北山街上的惠中旅馆,也是湖上最早的旅馆之一,走的却不是欧式旅馆的路子,而同样走欧式风格的湖滨旅馆,若按《中国旅行者心得》中的介绍,则只是“一般”、“即可”。
历经沧桑而又历久弥新,如今西湖边的旅馆饭店们已经换了一茬,留下的新新饭店成为西湖边的地标,光环加身——西湖边最早开办的三家旅店之一、首家“文物旅馆”……百年风雨洗礼,曾经新鲜的西式建筑已成为怀旧,门口车流依然络绎不绝,西湖荷花败了又开,新新饭店如同它的创始人希望的一般,日日新。
2.昔日新建筑今日旧民国
说建筑,新新饭店的风格应是独一份,民国时期如此,现代也如此。作为一片复合体建筑群,既有唐朝的招贤寺,也有1912年的“孤云草舍”、 1922年的“新新旅馆”新楼、有1932年的“秋水山庄”。在北山街中段,雕花门楼的新式别墅、白墙黑瓦的中式宅院、晨钟暮鼓的寺庙,由东至西,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左右参差,留下来一座有容乃大的新新饭店。
新新开创在何庄,何氏父子在西湖边买下的土地上,建起了三幢中式、西式砖木结构的楼屋,偶尔来住,大多数时候却是空置着的。1909年,何积藩与好友董锡赓一拍即合,西湖北山的何家大宅自此拉开了新新饭店的历史帷幕。
杭州旅馆业越发兴旺,新新饭店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购地建新楼、请知名设计师,新新旅馆一举成为当时杭州旅馆业“最优等”的背后,是董锡赓的倾其所有。
1922年落成的新新旅馆新楼在当时看来,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称得上是民国时期最现代最豪华旅馆之一。别致的古罗马科林斯式建筑风格,地上五层,底下一层,是当时少见的六层高楼,顶层阳台还有两座红色圆顶的西洋亭子,左右对称且极富装饰性,除此之外,连内部装修都极尽奢华,西餐厅、书楼间、弹子房、跳舞厅、露天电影场、舞厅酒吧……放到现在,很多酒店可能都做不到如此完善的设施。
新新旅馆新楼
1922年,新新旅馆的老服务台,折射出当年旅馆在装饰上追求的巴洛克风格
一旁的孤云草舍则是中西合璧。高大阶石,拱形门窗,红瓦圆顶,铸铁栏杆,典型的古罗马风格建筑,尤其是古典柱式,为西湖近代建筑所少见。而它的名字“孤云草舍”却是典型的中式,来自于孤山原敬一书院墙壁上的“孤山一片云”,可谓建筑洋为中用,名字中为洋用。
孤云草舍
柱式华丽繁复
“怡红院”不单单存在于大观园,也存在于新新饭店。临着西湖的秋水山庄,是当时上海的报业巨子史量才仿照《红楼梦》中怡红院的格局,以其妻沈秋水的名义建的宅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西式风格,档案中对这一老建筑的定义为“改良中式”。美感源于整个立面,造型、选材、色彩上,别具匠心又无比和谐,四根青石柱子树立门旁,贯通天地,红白双色搭配夺人眼球,高大轩敞的铸铁门楼和“秋水山庄”的名家题匾,构成一幅“立体画”。
二楼的朱红花窗是整个立面最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也是最美的细部,花草、喜鹊、八仙过海……沿用着传统的花窗样式,但又抽象了图案,夕阳西下时,金色阳光投过花窗,留下斑驳迷离的影子,在屋内晃动。
旧时的风采依然在湖光山色之间时隐时现,令人以为是回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斯人已逝,秋水依依,韶华会渐渐被冲刷逝去,光鲜亮丽也将日渐斑驳,只是秋水依旧,爱情不老。
3.民国大家纷至沓来
有人说,新新饭店是一部杭州旅馆史,一出西湖风情记,一幅民国人文篇,民国史上,几乎一半的名人都曾来过这里,如果从1913年算起,入住过这里的名人,随便说几个,就是这样的分量:徐志摩、胡适、鲁迅、茅盾、郭沫若、丰子恺、巴金,还有芥川龙之介……
诗人徐志摩短短一生中,不仅在西子湖畔读完了中学,后来也一次次地来到这里看西湖秀色。1923年,他与胡适等一众好友在新新饭店整整住了九天,游湖赏景,论世间不平事,听桨破水波声,听风动芦叶声,离开新新饭店时,徐志摩留下了一册温情并茂的《西湖记》。
着名科学家竺可桢与新新饭店渊源颇深,他曾是浙江大学的校长,也爱极西湖,或赴宴应酬,或工作交往,常去新新饭店做客,每去一次,都留下了日记文字,从春到冬,他见过不同的西湖,也看过不同的新新。
1981年11月的一天,杭州大学教授骆寒超与艾青在北京聊起杭州,艾青突然问道:“新新饭店顶楼的阳台上,有两个孤零零对立着的红色小亭子,不知道还在不在?我当年在艺术院念书时,老爱坐在放鹤亭上,望着这两个红亭子,把他们画下来。”在艾青看来,新新饭店这两个红亭子,抚慰了他年轻时孤独的心。后来,他的诗篇《西湖》也是在旅馆门前的石凳上坐很久,看西山山色、天空和远近湖水幻变而写出的。
在新新饭店,有一套可预订的名人房便是胡适曾经下榻过的,如今已按原样恢复,旧式的家具,老式的唱片机,一幅胡适和曹诚英的合影,显露出这个房间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胡适曾在这里,与表妹曹诚英谱出一段震惊文坛的烟霞洞之恋,新新饭店的403号房,从此也有了厚重的色彩。
胡适住过的403号房
不仅仅是国内的文人对新新饭店有所偏爱,国外的文人同样在这里流连过西湖山水。
1918年11月,日本着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入住新新旅馆,并写成《西湖之月》,对旅馆的住宿饮食等描写甚详。
1921年5月,日本文学一代宗师芥川龙之介以日本大阪新闻社海外特派员身份访华来杭,慕名下榻新新旅馆。5月4日,他在给友人的信函中写道:“来到杭州,眼下在新新旅馆一室豪饮特产老酒。窗外是暗无星月的西湖,可见熠熠萤火。乡愁油然而生。”回国后,他写出了《中国游记》和《江南游记》,其中对新新旅馆有详尽叙述。
在文人如群星闪耀的民国,新新饭店犹如珍珠项链上的细线,串起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民国故事。
4.一场传奇的跨国婚礼
比新新饭店的建筑与风景更为旖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这里有见证史量才与沈秋水爱情的“永久纪念物”秋水山庄,也有记录胡适与曹诚英难舍难分的403号房,但更为令人称奇的,当属1935年在这里举办的一场跨国婚礼,2003年,这一段爱情传奇被改编成了电影,搬上了荧幕。
1931年至1933年,中国警官杜承荣被派往当时警备水平世界一流的奥地利维也纳受训。这次留学之旅,却让他从异国他乡带了个名叫瓦格纳的金发碧眼的媳妇儿回来,一时轰动全中国。
刚满18岁的瓦格纳,翻越千山万水,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在船上度过二十六天又九小时后,从意大利远渡重洋而来的轮船终于驶入黄浦江,在上海,阔别了一年的恋人紧紧将她拥入了中国的怀抱。
1935年的初春,他们终于登上婚姻的殿堂,举办婚礼的地方便是当时杭城最豪华,也是瓦格纳最喜爱的地方——新新饭店,这一天,远方新娘与中国新郎沐浴在西湖早春和风中,年轻的瓦格纳换了身份,成为了浙江小伙杜承荣的妻子华知萍。此后,她与中国丈夫共谱了一曲东方式的爱情牧歌,相濡以沫,荣辱与共。
从当初在新新饭店着一身婚纱、与爱人携手欢笑时,瓦格纳就已经决定,她要把她的根,落在中国。她最后的愿望也已实现:“死后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与她的丈夫杜承荣同穴而眠。”
5.一座民国博物馆
民国的色彩已经逐渐斑驳,人们怀念那个乱世中的自由绚烂,就像喜爱烟花绽放的瞬间。新新饭店像一个尘封历史的盒子,静静守在北山路上,只有你打开它,踏进这个老建筑群,就会如同穿越百年的时光,大门外,是高速发展的杭州,门内,是时光缓缓流动的老民国。
百年新新,有过辉煌,也有过式微,甚至一度门可罗雀。幸运的是,有些文脉,是流淌在基因中的,只要基因还在,民国的记忆便可找回。
之所以在新新饭店还能寻得民国,大抵是因为这里有意无意地保留了许多民国元素。
新新饭店的员工穿的服装就颇为讲究,都是民国时期男女青年的装束,或者男的长袍马褂,女的粗布旗袍,往前台一坐,就有了民国范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新新饭店与民国历史,酒店还特别推出了一个“陈伯讲故事”的特色服务,作为酒店向导的陈伯讲的故事精彩有趣,形式非常的新颖,有住客听过说,新新饭店不愧为 “新新”,确实一直在创新。
而作为“文物饭店”,这里的每一件物什,看上去或许平平无奇,背后却可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一把看着老旧的椅子,据说是西湖酒店业的第一把交椅,也算是现在繁华的西湖景区的一个文化起点。
不同于电梯的电子屏,新新饭店的电梯样式在民国时期是最时尚的,改良之后如今看来却走起了复古风。
名人楼将新新饭店最古老的、最民国的装潢都保留了下来,玻璃屋顶,水晶吊灯,走廊上挂着无数名人照片,就连走廊里的灯,也让人想起民国的浪漫。老式的花地砖,地砖上嵌入了不同时期的新新饭店造型版画,每一步都是历史走过的路。
可以这么说,新新饭店里,私藏了一个“民国博物馆”,民国的物件、书籍、服饰……小小的空间里,容纳了百年前的记忆。而有些回忆,有些物件,有些传承,正是我们在莽莽世界中,逐步失去的一种魂灵……怅惘叹息,但亦踯躅前行。
基因决定了新新饭店必然要走民国风的道路,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家从民国一路走来的饭店,就像外滩有和平饭店,西湖边的新新饭店,便是时代留给这座城市的馈赠。无所谓去借IP,做无谓的营销,握住“民国”这样的无敌标签,新新饭店还有下一个百年。